而其之所以修行速度与修行本身始终没有太过落于人后,也是有着包括修行本身所走路数的不同、练拳练刀始终没有半点儿松懈、最初拜入席秋阳门下得到的淬体液,以及来自尉迟夫人慷慨相赠的两口剑酒在内的种种原因。倘若没有这些,如今的云泽,哪怕已经突破十二桥境,已经开辟的正经、架起的桥梁,也绝对为数不多,三四座已是极限,更大的可能还是仅有一两座,并且灵韵也会驳杂不纯,以至于就连血气,都未必能有今日的浑厚澎湃。
但灵决古经的品秩,却是绝不能低。
虽然日后一旦得到更高品秩的灵决古经,也可重新修行,却难免会因此事拖累修行速度,落后他人。
一念至此,云泽还是看向早已沉入气府最深处那部不知具体是个什么来历的灵决古经,只知道或许是与那位罪在千秋的人皇有关。
金字灿灿,随之浮现而出,辉映五百里气府天坑,云烟浩渺,金雾涌动,血气气韵随之满溢而起,雀跃涌动。
经文所书:道者,天地之始。道者,万物之母。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高者举之,下者抑之,有余者补之,不足者损之。故而,实以虚合,有余以不足合。如,天之于地,阳之于阴,刚之于柔。然,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道也。则,地可胜天,阴可胜阳,柔可胜刚。
天地和合以为自然之包容,阴阳和合以为变化之无穷,刚柔和合以为圆满之如意。是故地不可离天,阴不可离阳,柔不可离刚。反之亦然。
阴阳之太极,五行之阴阳,万物之五行。数之极以为九,阴九阳九。五行各去其三,遁去其三。此遁去者不入五行,属阴阳而不显,乃一生一死,轮环往复,一阴阳参合,岿然如山。此阴阳参合以为道,化外道,不在五行中,超然生死外。
另有一书:道者,天地之始。道者,万物之母...一阴阳参合。此阴阳参合位列五行之中宫,不出其外,化内道,糅之五行,以成太极,死生回转,寿与齐天。
比之寻常灵决古经,截然不同,不仅仅只是经文道理深入深出,并且未曾有过字句章节对应修为境界的划分,也便是说,哪怕如今已经通篇读下来,能够看出古经两篇一为练体,一为练气,却也依然不知古经本身究竟最高能够触及哪个境界,就好像整部长篇大论的古经,一字一句都在阐述某种道理,倘若留有半点儿不解之处,这整部古经,便起不到半点儿用处。
但其实云泽也早便已经有过一个相当大胆的猜测,如今再次涌现心间,却又连连摇头。
浮于字句之间的圣道至理?
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