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板块就是卫星的制造工艺,这个也是这次我来的主要目的,怎么样让卫星能做到更多的事情,体量变得更轻,续航能力更持久,里面的功能更完善,接下来我会着重把这一块的资料给大家做一份整理。”
“第三个板块就是卫星的回收功能,其实按照目前的发展历程,很多年都不用考虑这个问题的,毕竟卫星能服务的年代还是比较久的,不过随着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发射的各种类型卫星越来越多,再加上更新换代的原因,这个后续肯定也要考虑在内的,眼前咱们不着急,一步步来。”
王哲一旦进入说教模式,不是那种你来说两句,我再给你指点一下,你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的性格。
他是把系统给他准备好的资料,从头到尾复述一遍,尽量用能大家能理解的方式去阐述,等到王哲讲完你哪部位不懂,单独拎出来,然后让系统再分析,再分解,再跟你去解答。
这样的好处是,不会打断王哲的思路,坏处就是可能一次性讲的东西过多,人不一定能全部记住。
王哲也不奢求一次就能把所有的知识讲透,只是单纯的先给你留下一个印象,让你知道我在说什么,然后再详细的去处理各种问题。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现在来说卫星的制造这一块,咱们国家其实已经拥有先进的卫星技术了,但是这一次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造出更好的卫星,功能更强大的。”
“卫星制造我又给他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是制造,另外一个就是使用。”
“制造分为物理和软件两种,物理是指更高端的材料和更合理的设计规划,虽然材质和设计这一块很重要,但是我个人认为软件会更重要一点。”
“材质有上限,但是软件没有,一个好的操作系统,和更智能的系统能让卫星的作用放大不知多少倍。”
。。。。。。
王哲彻底进入了状态,这还归功于系统,系统给他最完美的讲解方式,再加上神经的轻微刺激,很容易让王哲进入老师的角色。
当然不继续讲的原因是,作者也不懂卫星咋制造的,就是靠网上搜的资料,东拼西凑加上自己的理解给大家写出来,为了不影响观感体验,就不过多阐述这一块的问题了。
虽然王哲尽量按照系统讲的更简单一些,而且下面坐着的都是国内的顶尖人才,但是微星的原理大家都懂,但是王哲是怎么推翻现在的设计,重新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卫星领域,这个还真的不理解。
这一次国家让这些大佬来的目的,你真以为是单纯造一颗卫星吗?
更多的目的是吸收王哲天马行空的想法,和这么做的背后逻辑,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王哲所拿出来的东西,明显的跟这个时代有断层,还是那句话,没有2直接从1跳到3。
对于真正的科研人员来说,3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2是怎么来的,最后演变成3的思维方式。
卫星这是全国科技技术的集合体,里面牵扯的方方面面太多太多了,一天的时间也只是让王哲给讲出了一个大概轮廓而已。
王哲也知道过犹不及,其实真实的情况就是没有任何资料的参考,所以理解起来特别的困难。
“宋院长,今天暂时就讲到这里吧,你们回去可以先把我之前讲的吸收一下,你安排人给我准备一台高性能的电脑,我要准备一些资料,不然就靠嘴说,大家也记不住多少,再一个就是没有资料的参考,很难融合我所讲的内容。”
王哲结束了第一天的讲解,对着宋院长提出了自己的需求。
“这个没问题,马上我就让人安排,明天我们继续?”
宋院长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之前还真的以为这个小家伙就是对芯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