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双方的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荆州的归属问题成为了孙刘联盟的主要矛盾之一。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刘备占据荆州后,以此为基地,发展自己的势力。孙权则认为荆州是江东的门户,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双方围绕荆州的归属问题展开了多次较量。 公元 215 年,孙权派吕蒙率领大军进攻荆州南部三郡。刘备得知后,亲自率领大军前来救援。双方在荆州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在鲁肃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了和解,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 然而,孙刘联盟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公元 219 年,关羽率领大军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孙权趁机派吕蒙白衣渡江,夺取了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擒杀。 荆州之争的胜利,使孙权巩固了对荆州的统治。他任命陆逊为荆州牧,加强了对荆州的管理。同时,他也与曹操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以防止刘备的报复。 孙权深知,荆州之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刘备一定会为关羽报仇,发动对东吴的战争。于是,他加强了军事防御,准备迎接刘备的进攻。 公元 220 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公元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面对魏蜀两国的称帝之举,孙权并没有急于称帝,而是继续保持着吴王的称号。 孙权深知,此时称帝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他需要观察形势,等待时机。同时,他也需要加强与魏蜀两国的外交斡旋,争取更多的利益。 公元 222 年,孙权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巩固了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地位。此次胜利,使孙权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他认为,此时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 公元 229 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孙权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治国理政举措。在经济方面,他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商业贸易,使吴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他还兴修水利,修建了许多灌溉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文化方面,他注重教育,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提高了吴国的文化水平。他还鼓励文学艺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在外交方面,孙权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他与蜀国保持着联盟关系,共同对抗魏国;同时,他也与魏国进行了一定的外交接触,以维护吴国的利益。他还积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使吴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公元 241 年,孙权步入晚年。此时的他,面临着一系列的政治问题。首先是继承人问题。孙权有多个儿子,他们之间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孙权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了内部的混乱。 孙权的长子孙登,为人仁孝,有治国之才。但他英年早逝,给孙权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孙权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陷入了困境,他不知道该立谁为太子。他的次子孙虑,虽然聪明伶俐,但性格急躁,不适合做皇帝。他的三子孙和,为人温和,有一定的才能,但他与孙霸之间的争斗,让孙权感到十分头疼。 其次是对大臣的猜忌与打压。孙权晚年变得多疑,对大臣们进行了严厉的猜忌和打压。许多大臣因为受到孙权的怀疑而被罢官、流放甚至处死,这使得东吴的政治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孙权的猜忌之心,让许多大臣感到心寒。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自保,也不知道该如何为国家效力。一些大臣为了迎合孙权,不惜阿谀奉承,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使得东吴的政治风气变得越来越坏。 此外,东吴的国力也在孙权晚年逐渐衰退。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内部的争斗,东吴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孙权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挽救局面,但效果并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