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气通天奥秘玄(15 / 16)

,它为中医诊断、治疗和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理解人体阳气与自然的关系,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对社会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这一理论不仅指导着人们的健康生活,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人们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五、要保持人体阳气的平衡和畅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让阳气在夜间得以潜藏和恢复。

2. 适度运动: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促进阳气的运行。

3. 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袭,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注意保暖身体关键部位。

4. 饮食调理:多吃温热性食物,如姜、葱、羊肉等,少吃寒凉食物。

5. 情志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

6. 避免过度劳累:避免体力和脑力过度消耗,给身体适当的休息时间。

继续阅读

7. 中医调理:可通过艾灸、按摩、中药等方法来调理阳气。

六、《黄帝内经》素问第3章名为“生气通天论”。其主要内容如下:

1. 强调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

人与天地自然相通,天地之间的气与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等都相互关联。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对人体影响重大,经常违背会使邪气伤人,顺应此规律是寿命延续的根本。例如“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2. 阳气的重要性及失常表现:

阳气如太阳:阳气对于人体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阳气失其正常作用,人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也会暗弱不足。阳气能向上运行并卫护身体。如“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失常的病变:

因寒邪侵袭,阳气被束缚,会起居烦乱、神气浮躁;因暑邪侵袭,会汗出、烦躁、喘促,或多言、发热,汗出后热退;因湿邪侵袭,会头部沉闷,湿热不除会导致筋脉拘挛或痿弱;因风邪伤气,会发生肿病,四肢交替浮肿,阳气衰竭。

人在过度烦劳、大怒等情况下,阳气也会失常。烦劳过度使阳气亢盛、阴精亏损,到夏天易发生“煎厥”病,出现目盲、耳聋等症状;大怒会使血气隔绝、血脉郁结,筋脉受伤、肢体痿废,还可能导致半身出汗、半身不遂等病症。

3. 阴阳的辩证关系及协调的重要性:

阴气的作用是藏精并化生阳气,阳气的作用是卫外固密。阴虚不能平制阳气,会使脉流急迫,阳邪侵入阳分加重会致狂病;阳虚不能平制阴气,会使五脏之气滞乱交争、九窍不通。

圣人注重调适阴阳,可使筋脉柔顺、骨髓坚固、血气通畅,身体内外和谐,邪气不能侵害。

4. 疾病的预防与调养:

提出要顺应自然规律,如顺应四季气候变化,保持精神安定、行为适度,可抵御外邪。例如“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强调饮食五味的合理调配,五味偏嗜会伤害五脏。如过多进用酸味饮食,会使肝气太盛、脾气衰竭;过多进用咸味饮食,会伤骨、使肌肉萎缩、心气抑郁等。

七、用不同词牌名来赞《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人体阳气与自然的奥秘》的内容:

《沁园春·生气通天论》

阳气通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