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病情重的就单独治本或治标。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后生病的,治疗其本。
疾病的传变,心病先发心痛,一天后咳嗽,三天后胁肋部胀满疼痛,五天后闭塞不通,身体疼痛体重增加,三天后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肺病先发喘咳,三天后胁肋部胀满疼痛,一天后身体沉重疼痛,五天后腹部胀满,十天后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于日落时分,夏天死于日出时分。肝病先发头目眩晕、胁肋部胀满,三天后身体沉重疼痛,五天后腹部胀满,三天后腰脊少腹疼痛、小腿酸软,三天后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于日落时分,夏天死于早饭时分。脾病先发身体疼痛体重增加,一天后腹部胀满,二天后少腹腰脊疼痛、小腿酸软,三天后背膂筋脉疼痛、小便不通,十天后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于人定时分,夏天死于晚饭时分。肾病先发少腹腰脊疼痛、小腿酸软,三天后背膂筋脉疼痛、小便不通,三天后腹部胀满,三天后两胁肋部疼痛,三天后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于早晨,夏天死于傍晚。胃病先发胀满,五天后少腹腰脊疼痛、小腿酸软,三天后背膂筋脉疼痛、小便不通,五天后身体沉重,六天后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午后。膀胱病先发小便不通,五天后少腹腹胀腰脊疼痛、小腿酸软,一天后腹部胀满,一天后身体疼痛,二天后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于鸡鸣时分,夏天死于下午。各种疾病依次相传,像这样的,都有死亡的日期,不可用针刺治疗。间隔一脏或间隔三四脏而传的,才可以用针刺治疗。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素问第 65 章“标本病传论”的周易哲学解析》
在古老的医学经典《素问》中,第 65 章“标本病传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一章不仅是医学知识的宝库,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而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深度解析它时,更能揭示出其中玄妙而深远的意义。
周易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阴阳观念和变化之道,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标本病传论”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影子。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正如周易中的阴阳变化,充满了动态与不确定性。病有标本之分,如同阴阳之两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标本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转化和演变。这种转化,正体现了周易中“变易”的哲学思想。
“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这一论述揭示了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把握阴阳的平衡与变化。就如同在周易中,我们要顺应阴阳的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才能达到和谐与稳定。治疗疾病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症状,而要深入探究其根本原因,即标本之间的关系。只有找到病之根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的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其内在的规标本病传论“标本病传论”中也强调了疾病传变的规律,如心病先心痛,肺病先喘咳等。这些规律的揭示,让我们看到了疾病发展的轨迹,如同周易中的卦象变化,有着一定的逻辑和顺序。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把握,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同时,“标本病传论”中还提到了“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这与周易哲学中强调的“知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知几”意味着能够洞察事物变化的先兆,提前做好准备。在医学中,了解标本的关系,就是要在疾病尚未完全显现时,就能敏锐地察觉到其发展趋势,从而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这种对疾病的前瞻性认识,是医学智慧的体现,也是周易哲学所倡导的智慧。
周易哲学中的“中和”观念,也在“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