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古文解析: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4 / 7)

的化是敛,它的虫是介,它的政是劲,它的令是雾露,它的变是肃杀,它的眚是苍落,它的味是辛,它的志是忧。忧能伤肺,喜能胜忧,热能伤皮毛,寒能胜热,辛能伤皮毛,苦肾生骨髓北方产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在天上是寒,在地上是水,在人体上是骨,在气上是坚,在五脏中是肾。它的性质是凛,它的德是寒,它的用是,它的色是黑,它的化是肃,它的虫是鳞,它的政是静,它的令是,它的变是凝冽,它的眚是冰雹,它的味是咸,它的志是恐。恐能伤肾,思能胜恐,寒能伤血,燥能胜寒,咸能伤血,甘能胜咸。

节气更替,各有不同的主时之气,若气候不按一定规律依次相代,就是反常的邪气,若气候正常,随季节变化而依次相代的,就是正常的正气。黄帝道:气候的变化异常,会使人生病,这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如果气相得就平安,不相得就生病。黄帝道:主岁之气的变化异常又怎样呢?岐伯说:岁运太过,则制约自己所克制的气,而反侮克自己的气;岁运不及,则所克制自己的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所相生的气,也因缺乏资助而困弱。由于自己的不足而反侮克自己的,名曰“反侮”,自己的不足,反被克制的气所侵犯,名曰“胜”,由于制胜己之气的妄行,而引起邪胜病变。黄帝道:讲得好!

二、《天地阴阳,五运六气——<素问>第 67 章<五运行大论>的周易哲学解析》

《素问·五运行大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篇章,它探讨了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以及五运六气的运行机制。在这篇文章中,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奥秘,而这些奥秘与周易哲学有着深刻的联系。通过运用周易哲学的原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五运行大论》所阐述的内容。

(一)天地阴阳的周易视角

在《五运行大论》中,岐伯提到“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这与周易哲学中“象数”的概念相契合。周易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可以通过象和数来表示,而象和数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规律。

在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自然现象。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阴阳的变化和平衡,是宇宙万物生长、发展和变化的动力。在《五运行大论》中,岐伯详细描述了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这与周易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相一致。

(二)五行生克的周易原理

《五运行大论》中还提到了五行的概念,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周易哲学中也有相应的体现。

在周易中,五行与八卦相对应,乾兑为金、震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坤艮为土。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反映了宇宙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五运行大论》中,岐伯通过五行的生克关系,解释了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例如,肝气过盛会克脾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心火过盛会克肺金,导致肺气虚弱等。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六气变化与周易卦象

在《五运行大论》中,岐伯还提到了六气的概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它们的异常变化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

在周易哲学中,卦象是对宇宙万物的一种抽象表示。每一卦都由阴阳爻组成,阴阳爻的变化反映了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对卦象的分析,可以了解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