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泻随证施宜,调和气血安宁。若能通晓此中理,病痛去无踪。
《菩萨蛮·针刺之法》
针刺之法须详辨,终始之道明如电。人迎与脉口,盛衰仔细看。
补泻各有时,阴阳调和先。病痛自然愈,健康复如前。
《如梦令·针法终始》
针法终始关键,经脉气血相伴。人迎脉口诊,阴阳盛衰可见。
补泻随证施,调和病痛散。健康永相随,寿比南山灿。
诠释:
《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主要论述了针刺的终始之道,包括经脉的循行、气血的盛衰、补泻的方法以及针刺的禁忌等内容。以下是对该章节的详细诠释:
1. 终始之道:终始是经脉的起止,是针刺的关键。明确终始的意义,可以确定五脏的脉象,了解阴阳的有余和不足,从而进行正确的补泻治疗。
2. 经脉为纪:经脉是针刺的纲纪,通过切按寸口脉和人迎脉,可以了解阴阳的平衡情况。平人是指没有疾病的人,其脉象应与四季相应,上下相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象不结代。
继续阅读
3. 人迎与脉口:人迎脉和寸口脉的盛衰反映了不同经络的病变。人迎脉大一倍、二倍、三倍分别对应足少阳、足太阳、足阳明经的病变;寸口脉大一倍、二倍、三倍分别对应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经的病变。
4. 补泻方法:根据脉象的盛衰,采用相应的补泻方法。泻法是迎着经气而来的方向刺入,补法是随着经气而去的方向刺入。同时,要注意补泻的先后顺序和次数,以及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5. 阴阳调和:针刺的目的是调和阴阳,使气血通畅。在针刺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脉象和症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 针刺禁忌:在针刺治疗中,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如房事、醉酒、大怒、劳累、饱食、饥饿、口渴、大惊大恐等情况下,不宜进行针刺。此外,乘车和步行来的患者,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针刺。
7. 久病入深:对于久病的患者,邪气深入,针刺治疗需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隔日再刺,同时要调理患者的气血,去除血脉中的凝滞。
8. 观察形气:针刺治疗前,需要观察患者的形体和神气,如形体肌肉没有消瘦,而气短脉又躁动,躁动而厥逆的,需要采用缪刺法。
9. 精神内守:在针刺治疗中,患者需要精神内守,排除杂念,专心一意,以收敛其精神,使其专注于针刺。
10. 得气之法:得气是针刺治疗的关键,男子要使精气内行,女子要使精气外行,坚决拒绝精气外出,谨慎地守护精气,不要使之入内。
11. 终始之症: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少阴经、厥阴经、太阴经的终了,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如目上视、头项强直、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面色苍白、皮肤无汗、耳聋、百节松弛、目系断绝、口眼Z斜、惊惕、胡言乱语、面色发黄、面色发黑、牙齿变长而有污垢、腹部胀满、二便不通、胸中发热、咽干、小便频数、心烦、甚至舌卷、睾丸上缩等。
总之,《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强调了终始之道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经脉的循行、气血的盛衰、补泻的方法以及针刺的禁忌等内容,为针刺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四、《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针刺治疗的终始之道。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度解析:
1. 阴阳平衡:周易哲学强调阴阳的平衡和相互转化。在《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