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沿着脊柱两旁下行,至臀部,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再下行穿过小腿后侧,至外踝后方,沿着足跟部,至足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
足少阴肾经,起始于足小趾之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之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侧,上行人腹,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其直行的脉,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两侧。其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手厥阴心包经,起始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胸中分出,沿着胸壁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中间,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之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达其末端。其又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着无名指到达其末端。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末端,向上行于尺骨和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之后,进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膻中分出,向上出缺盆,上项部,挟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其又一支脉,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一支脉在面颊部相会合,然后上行至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足少阳胆经,起始于目外眦,上行至额角,再向下绕至耳后,沿颈部行于手少阳经之前,至肩上,又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合。其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后方。其又一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处,与手少阳经会合,然后上行至目眶下,至面颊部,至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接。
足厥阴肝经,起始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向上行于小腿内侧,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经之后,上行至膝内侧,沿着大腿内侧中间,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会于巅顶。其支脉,从目系下行颊里,环绕唇内。其又一支脉,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中,与手太阴经相接。
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了解经脉的循行和相关病症,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同时,经脉理论也是中医针灸、推拿等疗法的重要依据。
三、《灵枢·经脉第十——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经络奥秘》
在古老的中医经典《灵枢·经脉第十》中,蕴含着深邃而神秘的经络学说,这一学说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经典时,更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玄妙之处,以及它们与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紧密联系。
周易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阴阳观念和对宇宙变化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于世。在周易中,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本动态。而灵枢·经脉第十所描述的经络系统,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阴阳平衡的理念而建立起来的。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贯穿全身,连接各个脏腑器官,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周易哲学中,这种整体性与宇宙的整体性是相呼应的。正如宇宙中万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样,人体的经络系统也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网络,其中每一条经络都与其他经络以及脏腑有着千丝万丝的联系。
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经络也可以被分为阴经和阳经。阴经主内,阳经主外,它们相互协调、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