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3 / 9)

,为我们揭示着命运的奥秘与真谛。让我们在这充满哲理与诗意的解析中,再次感受《红楼梦》的魅力与震撼,以及周易哲学的无尽智慧与启迪。

三、从周易哲学的角度对《红楼梦》第 98 回的解析:

1. 阴阳理论与人物关系:

宝黛关系:黛玉和宝玉之间的感情纯真而深厚,他们的情感可以看作是一种阴阳的相互吸引。黛玉柔弱、敏感、细腻,具有阴柔之美;宝玉多情、善良、叛逆,带有一定的阳刚之气,但又不同于世俗所定义的那种纯粹的阳刚。他们在性格和气质上相互补充、相互契合,就像阴阳两极相互吸引一样。然而,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最终走向悲剧,这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在封建礼教这个强大的“阳”的力量压制下,宝黛之间的“阴”性情感无法得到正常的发展和表达,最终阴阳失衡,导致了黛玉的死亡和宝玉的痛苦。

钗玉关系:宝钗和宝玉的结合则是另一种阴阳关系的体现。宝钗端庄、理智、大气,她所代表的是一种更为符合封建社会规范的“阳”性特质;而宝玉内心深处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与宝钗的理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宝玉的这种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阴”。他们的结合是封建家长制下的安排,并非基于真正的情感共鸣。这种看似阴阳结合的婚姻,实际上缺乏真正的阴阳和谐,因此宝玉在婚后仍然对黛玉念念不忘,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

2. 变化与转化的哲学:

命运的转变:在这一回中,黛玉从一个寄居于贾府、备受贾母疼爱的小姐,逐渐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与周易中所强调的变化思想相契合。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状态。黛玉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也因为各种因素而逐渐破裂,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这种命运的转变是不可逆转的,正如周易中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宝玉的心境变化:宝玉从得知黛玉死讯后的悲痛欲绝,到后来逐渐接受现实,将对黛玉的爱慕之心慢慢转移到宝钗身上,这也是一种心境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阴阳的相互转化,宝玉内心的情感从对黛玉的“阴”性情感,逐渐转化为对宝钗的一种“阳”性的接受(这里的阳并非指纯粹的阳性特质,而是相对于对黛玉的情感而言,宝玉对宝钗的态度更为现实和接受)。这种转化是在封建礼教和现实环境的压迫下发生的,也反映了人在面对命运的变化时,内心的不断调整和适应。

继续阅读

3. 因果循环与报应:

宝黛爱情的悲剧因果:从周易的因果循环观点来看,宝黛爱情的悲剧是有其因果关系的。他们前世的缘分(绛珠草受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今世以泪还情)注定了他们在这一世会有情感的纠葛,但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和家族的利益考量,成为了阻碍他们爱情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黛玉的死亡和宝玉的痛苦,这是一种因果循环的体现。就像周易中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宝黛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不善”环境下,难以得到善果。

家族命运的因果:贾府的兴衰也与因果循环的哲学思想相关。贾府在前期的繁荣昌盛中,隐藏着各种腐败、堕落的现象,这些不良行为最终导致了贾府的衰败。在第 98 回中,黛玉的死和宝玉的痛苦,也是贾府衰败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家族命运的变化,与贾府众人的行为和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因果循环的规律。

4. 平衡与和谐的追求:

人物内心的平衡:在这一回中,主要人物都在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黛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她觉得自己的身子是干净的,希望能够摆脱贾府这个让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