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2 / 5)

众,双双战死,绵竹失守。邓艾的军队直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在恐惧和无奈之下,听从众人劝说,决定出城投降。

主要人物:

邓艾:魏国大将,有勇有谋,敢于冒险。他偷渡阴平的计策大胆且成功,为魏国灭蜀立下大功,但也因此与钟会产生矛盾。

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忠诚且有气节。临危受命抵抗邓艾,虽竭尽全力但最终战死沙场,展现出了对蜀汉的忠诚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钟会:魏国将领,与邓艾共同伐蜀,但与邓艾不和。起初对邓艾偷渡阴平的计策不屑一顾,后来邓艾成功后又心生嫉妒。

马邈:江油城守将,意志不坚定,面对邓艾的进攻轻易投降,成为蜀汉灭亡的一个因素。

经典情节:

邓艾偷渡阴平:邓艾率领士兵穿越七百余里的阴平小道,这里都是无人之地,道路崎岖险峻。士兵们凿山开路、搭造桥阁,邓艾甚至亲自裹毡滚下摩天岭,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诸葛瞻父子率军在绵竹与邓艾的军队展开激战,战场上喊杀声震天,诸葛瞻父子奋勇杀敌,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年仅十九岁,博览兵书、多习武艺,也跟随父亲一同作战。最终父子二人寡不敌众壮烈殉国。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马邈投降:江油城守将马邈,原本就对蜀汉的未来不抱希望,操练人马回家后与妻李氏拥炉饮酒,还说“魏兵若到,降之为上”。当邓艾兵临城下时,他不战而降,并献城投降,还为邓艾当向导。

经典诗句:“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邓艾裹毡从此下,谁知诸葛有先几。”此诗生动地描绘了阴平古道的险峻以及邓艾偷渡的惊险,同时也暗示了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曾经诸葛亮可能已经预料到此处的重要性,但在他死后,蜀汉没有重视这里的防守。

经典典故:这一回中提到了诸葛亮所题的石碣。邓艾等人过了摩天岭后,看到道旁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武侯题”,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里的“二火初兴”指的是蜀汉炎兴元年,“二士”则暗指邓艾(士载)和钟会(士季),后来邓艾和钟会果然因争功而相继被杀,此典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历史的宿命感。

中心思想:

本回展现了蜀汉政权的衰落和灭亡。蜀汉后期,政治腐败,人才凋零,刘禅昏庸无能,听信黄皓,导致国力日衰。在魏国的进攻下,蜀汉的将领们虽然有抵抗的决心,但终究难以抵挡魏国的强大攻势,最终走向灭亡。

突出了邓艾的智谋和勇气,以及诸葛瞻父子的忠义。邓艾偷渡阴平的成功,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诸葛瞻父子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奋勇抵抗,直至战死,体现了他们对蜀汉的忠诚和担当。

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和残酷性。蜀汉的灭亡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贤相,也难以挽救蜀汉的命运。战争的残酷也在本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数士兵和将领在战争中丧生,百姓遭受苦难。

指导思想:《三国演义》的指导思想受到儒家的忠义思想、道家的权谋思想以及历史循环论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在这一回中,忠义思想体现在诸葛瞻父子对蜀汉的忠诚上;权谋思想则体现在邓艾偷渡阴平的计策以及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和争斗上;历史循环论则体现在蜀汉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中,暗示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

二、《阴平之道与绵竹之殇:周易哲学视角下的〈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三国演义》第 117 回“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描绘了一段充满悲剧色彩与智谋较量的历史画卷。从周易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