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尚有花和尚”更是点出了鲁智深的性格与寺院的清规戒律之间的冲突,以及他无法真正融入佛门的处境,也预示了他后续大闹五台山的情节。
四、与“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相关的经典俗语或歇后语:
1.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不受拘束:这个歇后语体现了鲁智深豪放不羁、不受佛门清规戒律束缚的性格特点。他在五台山喝酒吃肉、打坏佛像等行为,与出家人应有的行为规范大相径庭,所以用“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不受拘束”来形容那些行为不受常规限制、自由散漫的人或行为。
2.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花钱消灾:赵员外送鲁智深到五台山出家,一方面是为了帮助鲁智深躲避官府的追捕,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积德。而重修文殊院可以看作是他对寺院的一种补偿和付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可能存在的灾祸或不好的影响。所以“赵员外重修文殊院——花钱消灾”这个俗语反映了一种通过付出金钱或物质来换取平安、消除灾祸的心态或行为。
3. 五台山来了个鲁智深——乱了佛门:鲁智深的性格和行为与佛门的庄重、宁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的到来打破了五台山的平静,让僧人们感到不安和困扰。这句歇后语形象地表达了一个外来因素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和稳定的情况。
4. 鲁提辖进五台山——改了行也不安分:鲁提辖原本是个军官,后来出家做了和尚到了五台山,但他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火爆脾气和豪放性格,在寺院里无法安心修行,经常惹是生非。这个俗语表示一个人即使改变了身份或环境,但性格和行为习惯却难以改变,仍然会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
5. 赵员外送鲁智深上五台山——引狼入室(此说法不太恰当,但可从一种调侃角度理解):从五台山僧众的角度来看,鲁智深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困扰,就好像赵员外把一个“麻烦制造者”送到了他们身边。当然,这种说法是对鲁智深的一种不太恰当的解读,但从一种幽默或调侃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
五、《水浒传》第四回名为“赵员外重参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故事梗概如下:
1. 鲁智深避祸五台山: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出逃代州雁门县,在此地遇到了之前他所救的金氏父女。此时金翠莲已成为当地富户赵员外的外室,金老便将鲁智深带到赵员外庄上。鲁智深在赵员外庄中住了七八日,得知官府缉捕甚紧,打算离去。赵员外为了让他躲避灾祸,送他去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为僧,法名智深。
继续阅读!
2. 鲁智深不守清规戒律:鲁智深虽做了和尚,但难以适应寺庙生活。他不坐禅,还经常喝酒打人。过了一段时间,他下山打造了像关王刀一样的戒刀和禅杖。
3. 大闹五台山:鲁智深假借过往僧人名义喝酒吃狗肉,之后在半山亭拽拳使脚,打坍了亭子,打坏了金刚。他甚至还想放火烧寺院,回寺后呕吐,又给禅和子嘴里塞狗腿,搞得大家乱作一团。监寺、都寺遣众人来打他,鲁智深趁酒醉大闹一场,最后被长老喝住。
4. 后续安排:因为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搞得寺院鸡犬不宁,赵员外只好把文殊院重修,并把鲁智深安排到山西五台山继续出家。后来,智真长老只好将他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让他去投奔自己的师弟智清长老。
六、《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参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主要人物有:
1. 鲁智深:原是渭州提辖鲁《水浒传》第四回中的梗概主要人物及经典诗句:达,因三拳打死镇关西后出逃至代州雁门县,后在赵员外的安排下到五台山出家为僧,法号智深。他性格直率、鲁莽,难以忍受寺庙的清规戒律,在五台山喝酒吃肉、打架闹事,展现出其豪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