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则预示着故事的发展将更加激烈和残酷。鲁智深火烧瓦罐寺的行为,不仅仅是他个人对恶人的一种惩罚,更是一种反抗精神的体现。这把火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愤怒和反抗的火种,预示着中原地区将会有更多的人拿起武器,反抗当时的黑暗统治。此句诗为后续梁山好汉们的起义和反抗埋下了伏笔,也让读者对故事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3. “香积厨中闲兔过,龙华台上野狐惊。”
寺庙的破败景象:“香积厨中闲兔过”描绘了香积厨这个原本应该是僧人们做饭、吃饭的地方,如今却成了兔子随意出没的场所。兔子的出现,暗示了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烟,僧人们的生活已经被打乱,寺庙的正常秩序已经被破坏。这与前面描述的瓦罐寺的破败景象相互呼应,进一步展现了寺庙的荒凉和没落。
人心的惶惶不安:“龙华台上野狐惊”则通过野狐受惊的情景,表现出一种人心惶惶的氛围。野狐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被视为神秘、诡异的象征,它们的受惊似乎预示着这里发生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让这片原本应该是清净之地的寺庙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这句诗从侧面反映了崔道成、丘小乙等恶人的所作所为给寺庙带来的破坏,以及僧人们和周围百姓的恐惧心理。
四、《水浒传》第六回梗概:
鲁智深离开了桃花山,走了五六十里路后腹中饥饿,听闻远处有铃铛声便寻到了瓦罐之寺。这寺庙虽大却十分破败,鲁智深找了许久才在厨房后面的小屋里见到几个面黄肌瘦的老和尚。老和尚说他们已三天没吃饭,寺里被云游到此的生铁佛崔道成和飞天夜叉丘小乙霸占,精壮和尚都已离开,他们年老体弱只能在此勉强度日。鲁智深不信一僧一道能有如此威力,还疑惑为何不去官府告状,老和尚告知此地偏远官府不管,且这两人是杀人放火的强徒,官兵也奈何不了。正说话间,鲁智深闻到玉米粥香,发现土灶煮着粥,他本想吃,听老和尚说这是他们募化许久才得的,吃了几口便作罢。这时屋外传来歌声,原来是丘小乙挑着鱼、肉和酒来了,他领着鲁智深穿过角门,来到有一胖大的黑和尚和一年轻妇女的地方。那黑和尚崔道成见鲁智深来,客气地请他坐,还解释说老和尚吃酒撒泼、包养女人等,他们是新来主持寺庙打算重整的,妇人是来借米的。鲁智深轻信后提禅杖离开,反应过来再去时不敌崔道成和丘小乙二人,败走赤松林。在赤松林,鲁智深与九纹龙史进相遇并相认,史进拿出干肉烧饼给鲁智深吃。吃饱后,两人一同回到瓦罐寺,杀了崔、丘二贼,却发现之前的老和尚都已上吊自杀,妇人也投井死了。鲁智深找到自己的包袱,和史进分了崔、丘二人的财物,随后火烧瓦罐寺。之后史进欲回少华山投奔朱武等入伙,二人分别。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主要人物:
1. 鲁智深:他武艺高强、侠肝义胆、嫉恶如仇,但也有急躁鲁莽的一面。在本回中,他因饥饿和轻信他人导致前期被崔道成、丘小乙所骗,后与史进一起除掉二贼,表现出了他的勇猛和正义感。
2. 史进:绰号九纹龙,曾与鲁智深在渭州相识。他在寻找师父王进无果后,路费用尽在此剪径。与鲁智深相遇后,帮助鲁智深除掉恶贼,重情重义。
3. 崔道成:绰号生铁佛,是个假和尚,与丘小乙一起霸占瓦罐寺,作恶多端,欺骗鲁智深,后被鲁智深和史进所杀。
4. 丘小乙:绰号飞天夜叉,是个假道士,与崔道成狼狈为奸,在瓦罐寺为非作歹,最终被鲁智深和史进除掉。
经典诗句(本回中描写人物或场景的诗句较少,多为整本书中一些经典诗词的创作风格体现):
1. “朱颜绿发,皓齿明眸。飘飘不染尘埃,耿耿天仙风韵。螺蛳髻山峰堆拥,凤头鞋莲瓣轻盈。领抹深青,一色织成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