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鼓喧天大寨中,人如貔虎马如龙。一心忠赤无馀事,只要当朝建大功。”
经典典故:此回中涉及到的“围魏救赵”是一个着名的军事典故。关胜在大名府危急之时,提出攻打梁山泊来解大名府之围,这是对“围魏救赵”策略的运用。原本该典故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为解赵国之围,率军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国回师救援,从而解了赵国之围。在《水浒传》这一回中,关胜以此计来应对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的局势。
二、《〈水浒传〉中“宋江兵打北京城,关胜议取梁山泊”的周易哲学解析》
《水浒传》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故事和人物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在第六十三回“宋江兵打北京城,关胜议取梁山泊”中,不仅展现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本文将运用周易哲学的视角,对这一回的情节进行深度解析。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基本的概念,代表着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在“宋江兵打北京城,关胜议取梁山泊”这一情节中,也可以看到阴阳相互作用的体现。
宋江兵打北京城,展现了阳刚之势力。宋江率领梁山好汉,以正义之名,向北京城发起进攻。这一行动体现了他们对不公正社会的反抗,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然而,北京城作为朝廷的象征,代表着阴柔之势力。这种阴阳之间的对抗,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也是周易哲学中阴阳对立的体现。
继续阅读
关胜议取梁山泊,则是阴柔之策略的运用。关胜作为朝廷将领,提出攻打梁山泊的计策,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策略。他利用梁山泊的弱点,试图从内部瓦解梁山势力。这种策略的运用,体现了周易哲学中阴阳相互转化的思想。阴阳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战争中,刚柔并济、攻守兼备,才是取胜之道。
在这一情节中,还可以看到周易哲学中变易的思想。战争的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双方都在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策略。宋江攻打北京城,一开始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随着朝廷的增援和关胜的计策,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梁山泊也面临着被攻打和围困的危险。这种变化体现了周易哲学中事物发展的无常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在这一情节中,也可以看到周易哲学中不易的思想。尽管形势不断变化,但双方的目标和本质并没有改变。宋江等人的目标是推翻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而朝廷的目标则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镇压反抗力量。这种不易的本质,是战争的根源和动力所在。
从卦象的角度来看,“宋江兵打北京城,关胜议取梁山泊”这一情节可以与一些卦象相对应。比如,宋江兵打北京城可以与乾卦相对应,乾卦代表着刚健、进取,与宋江等人的进攻行动相符合;而关胜议取梁山泊则可以与坤卦相对应,坤卦代表着柔顺、包容,与关胜的策略相符合。这种卦象的对应,进一步体现了周易哲学在这一情节中的运用。
在人物的命运和选择中,也可以看到周易哲学的影响。宋江作为梁山的领袖,他的命运充满了变数。他一方面要带领梁山好汉对抗朝廷,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梁山的未来和兄弟们的出路。这种两难的选择,体现了周易哲学中阴阳平衡的思想。宋江需要在正义与生存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带领梁山走向更好的未来。
关胜作为朝廷将领,他的选择也体现了周易哲学的影响。他在忠义之间徘徊,既想为朝廷效力,又被梁山好汉的义气所感动。这种内心的挣扎,反映了周易哲学中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关胜选择了加入梁山,这也是他在阴阳之间做出的选择。
此外,在这一回中,还可以看到周易哲学中时位的观念。宋江等人在不同的时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