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安史之乱:唐朝的转折点(2 / 4)

事、民政和财政等事务。安禄山所管辖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地域辽阔,兵力雄厚,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安禄山在掌握大权后,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地位,他心中早已萌生了更大的野心。他一方面继续讨好唐玄宗和杨贵妃,以获取更多的信任;另一方面,他在自己的辖区内大力扩充军队,囤积粮草,打造兵器,为叛乱做着精心的准备。

史思明也是胡人,他与安禄山是同乡,两人自幼相识,关系密切。史思明同样有着不凡的军事才能,在安禄山的提拔下,他也在军队中担任要职。史思明为人凶狠残暴,但在军事指挥上却颇有一套。他和安禄山一样,对唐朝的天下也有着觊觎之心,在安禄山准备叛乱的过程中,史思明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了安禄山叛乱的得力助手。

三、安史之乱的爆发

公元755年11月9日,安禄山以“忧国之危”、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西南)起兵叛乱。他率领着麾下的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洛阳和长安进发。安禄山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由于唐朝长期以来的和平环境,内地的军队战斗力相对较弱,而且很多地方的防御设施也疏于修缮。所以,安禄山的叛军很快就攻破了河北的诸多郡县,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纷纷逃窜。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安禄山的叛军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推进,除了唐朝内地军队战斗力不足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安禄山的叛军中有很多是少数民族的士兵。这些少数民族士兵长期生活在边境地区,有着较强的战斗力,而且他们对唐朝政府的一些政策也存在不满情绪,因此在安禄山的煽动下,纷纷加入了叛军的行列。

在叛军向洛阳推进的过程中,唐朝政府也并非毫无反应。唐玄宗得知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后,起初并不相信,认为这只是安禄山的一场闹剧,直到叛军攻破了河北的一些重要城池,他才如梦初醒,开始组织军队进行抵抗。唐玄宗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让他率领临时招募的士兵前往洛阳抵御叛军。封常清虽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但由于他所率领的士兵都是临时招募而来,未经训练,所以在与安禄山的叛军交战时,节节败退。

随后,唐玄宗又任命高仙芝为元帅,率领大军与封常清会合,共同抵御叛军。高仙芝和封常清经过商议后,决定放弃洛阳,退守潼关。潼关是长安的重要门户,如果潼关失守,那么长安就将危在旦夕。高仙芝和封常清在潼关坚守,他们凭借着潼关的险要地势,暂时挡住了安禄山叛军的攻势。

然而,唐玄宗却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认为高仙芝和封常清是故意败退,是在保存实力,以便日后拥兵自重。于是,唐玄宗下令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斩首示众。这一举措使得唐朝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也让其他将领们对唐玄宗的决策产生了怀疑。

在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斩首后,唐玄宗又任命哥舒翰为元帅,率领大军继续坚守潼关。哥舒翰是唐朝的一位名将,他深知潼关的重要性,所以在接手军队后,继续坚守潼关,不与安禄山的叛军轻易交战。但杨国忠却担心哥舒翰拥兵自重,于是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兵与叛军决战。哥舒翰无奈之下,只得率领大军出关与叛军决战。结果,由于叛军人数众多,而且战斗力较强,哥舒翰的军队在交战中大败,哥舒翰本人也被叛军俘虏。

随着潼关的失守,长安失去了最后的屏障,唐玄宗不得不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皇室成员以及部分大臣仓皇出逃。在出逃的过程中,发生了马嵬驿之变。士兵们对杨国忠的专横跋扈早已心怀不满,他们认为正是杨国忠的所作所为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所以在马嵬驿这个地方,士兵们发动了兵变,杀死了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无奈之下,只得赐死杨贵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