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土木之变:明朝的危机(2 / 5)

于战争的警惕性逐渐降低,国防意识也变得淡薄。百姓们更多地关注于自身的生产生活,对于军队建设和国防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年仅九岁,朝政起初由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辅政大臣主持。在他们的治理下,明朝还能维持相对的稳定。太皇太后张氏是一位非常有威望的女性,她在宫中地位崇高,对朝政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她深知年幼的英宗需要稳重的大臣辅佐,因此对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三杨”极为信任,赋予他们较大的权力,让他们处理朝廷日常事务。“三杨”也不负众望,凭借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卓越的才能,将明朝的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

但随着太皇太后张氏的去世以及“三杨”等辅政大臣因年老等原因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年轻的明英宗开始亲政,而他身边逐渐聚集起了一批如王振这样的宦官。王振本是一个落第秀才,后来净身入宫成为宦官。他凭借着狡黠与善于迎合明英宗的喜好,逐渐获得了英宗的宠信,进而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在宫廷内外横行霸道,干预朝政。他常常利用英宗的信任,打压异己,为自己谋取私利,为土木之变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土木之变的经过

(一)王振专权与决策出兵

王振本是一个落第秀才,因仕途不顺而选择净身入宫成为宦官。入宫后,他凭借着自己的小聪明和善于揣摩人心的本事,很快就发现了明英宗这个年少皇帝的喜好。他经常给英宗讲一些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尤其是那些帝王亲征建立赫赫战功的故事,这让英宗十分向往。同时,王振也善于迎合英宗的其他喜好,比如为他搜罗各种新奇的玩意儿,陪他玩耍等。就这样,王振逐渐获得了英宗的宠信,开始在宫廷中崭露头角。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振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不仅在宫廷内呼风唤雨,还开始干预朝政。他利用自己与英宗的特殊关系,将许多朝廷官员拉拢到自己身边,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在朝廷中横行霸道,排挤那些不服从他们的官员,使得朝廷内部的政治生态日益恶化。

当时,瓦剌部也先以明朝减少对其赏赐等为由,率领大军南下侵扰明朝边境。面对这一情况,王振出于自己的虚荣心以及想要在军事上建立功勋的私欲,极力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他向英宗吹嘘说凭借明朝的大军,定能轻易击败瓦剌,成就一番伟大的军事壮举。他还说,英宗亲征不仅可以展示明朝的军威,还能让英宗像他的先辈那样在战场上建立赫赫战功,名垂青史。

明英宗年少气盛,对王振的话深信不疑,而且他也渴望像自己的先辈那样在战场上建立赫赫战功,于是不顾朝中众多大臣的反对,决定亲率大军出征。朝中许多大臣深知此次出征的危险性,纷纷上书劝谏英宗。他们指出,大军出征准备不足,士兵训练不够,后勤保障困难等诸多问题,但英宗根本听不进去,执意要出征。

(二)出征与行军过程中的乱象

明英宗此次出征,率领了号称五十万的大军,但实际上这支军队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军队的集结十分仓促,许多士兵是临时从各地卫所抽调而来,彼此之间缺乏配合与训练。由于时间紧迫,各地卫所接到出征命令后,只能匆忙抽调士兵,这些士兵来自不同的地方,之前并没有在一起训练过,对彼此的作战方式和习惯都不熟悉,很难在战场上形成有效的协同作战能力。

其次,后勤保障也极为混乱,粮草、辎重等物资的供应跟不上军队的行军速度。明朝当时的后勤运输体系存在着诸多漏洞,负责运输粮草的队伍组织松散,运输效率低下。而且,在出征前并没有对后勤保障进行充分的规划和准备,导致在行军过程中,粮草经常短缺,士兵们吃不饱饭,这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