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于谦保卫北京,力挽狂澜的英雄(2 / 3)

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以自己的高尚品格和无畏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将士,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为保卫家国而奋勇拼搏。
于谦还积极协调朝廷内部的各方势力,争取到了皇太后和众多大臣的支持。他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南迁的主张,提出“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的着名论断,坚定了朝廷坚守北京的决心。在他的努力下,明朝上下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抗敌意志,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四、精心筹备:构建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
为了抵御瓦剌大军的进攻,于谦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防御部署。他深知北京的地理优势和战略地位,充分利用周边的地形地貌,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工事。
首先,于谦加强了北京城墙的防御力量。他组织军民修缮城墙,填平了城墙上的缺口,加固了城门和城楼,增设炮台、箭楼等防御设施,确保城墙的坚固性。同时,在城墙外挖掘深壕,设置拒马、鹿角等障碍物,以阻挡瓦剌骑兵的冲击。北京的九座城门是防御的重点,于谦亲自指挥部署,安排重兵把守。他选派了经验丰富、英勇善战的将领负责各城门的防御,如德胜门由石亨等将领驻守,石亨在土木堡之变后虽一度受挫,但于谦不计前嫌,启用他并委以重任,石亨也深知此次机会难得,决心戴罪立功。安定门、东直门等也都有得力将领指挥,他们各自坚守岗位,严阵以待。
其次,于谦重视火器的运用。在当时,火器已经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积极调配火器,增加火炮、火铳等武器的数量,并组织士兵进行火器训练。于谦深知,面对瓦剌骑兵的强大冲击力,火器的远程攻击能力将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之一。他在城墙上合理布置火器阵地,形成交叉火力网,以便在敌军攻城时给予其沉重打击。例如,在德胜门等关键城门的城楼上,布置了大量的火炮,这些火炮可以对远处的敌军进行轰击,有效地遏制了瓦剌骑兵的冲锋。
此外,于谦还考虑到了后勤保障问题。他积极筹备粮草物资,一方面清查北京城内的粮仓,合理调配粮食资源,确保城内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军队和百姓。另一方面,他组织民夫从周边地区运输物资,保障后勤补给线的畅通。同时,于谦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和分配物资,确保物资能够及时、准确地送到前线将士手中。他还注重兵器的制造和修缮,组织工匠加班加点赶制兵器,修复在土木堡之变中受损的武器装备,使明军的装备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于谦的这些防御部署,犹如一张严密的大网,将北京紧紧地守护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五、决战时刻:北京保卫战的辉煌篇章
正统十四年(1449 年)十月,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也先率领的瓦剌军队气势汹汹,他们在西直门、德胜门等城外集结,试图一举攻破北京。
战斗伊始,瓦剌军首先对德胜门发起了猛烈进攻。于谦早已在德胜门设下了埋伏,他命令石亨等将领率领明军佯装败退,将瓦剌军引入埋伏圈。瓦剌军以为明军不堪一击,便贸然追击。当他们进入埋伏圈后,明军突然发动攻击,火器齐鸣,箭如雨下。瓦剌军顿时陷入混乱,损失惨重。在这场战斗中,明军充分发挥了火器的优势,以及战术的灵活性,成功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石亨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他率领的骑兵部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军,与瓦剌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士气。
随后,瓦剌军又转攻西直门。守将孙镗率领明军顽强抵抗,战斗异常激烈。孙镗身经百战,他深知西直门的重要性,率领将士们死战不退。瓦剌军多次发起冲锋,都被明军击退。于谦得知西直门战况后,立即派遣援军支援。援军从敌军侧翼发起攻击,明军内外夹击,经过一番苦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