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上映,不到情人节就已经斩获了17.3亿的票房,按照现在的单日票房计算,再加上情人节又一波的观影热潮,突破二十亿已经是板上钉钉。
而《哪吒》的庆功宴,却还得往后延期几天。
相比庆功宴,思湘文化的融资才是头等大事。
而此次的庆功宴,徐声也想把这些资本方都邀请进来,先大致了解一下各方的态度之后,再做打算。
其实说起来,思湘文化现在的股份成分就已经够复杂的了。
从思湘文化成立之初,它就算不上一个独立的私企。
毕竟上影、中影和文广是谁都没法忽视的存在。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进步的可不止一家思湘文化。
就拿文广来说,背靠着番茄卫视根本不缺资源,番茄卫视自身的节目制作能力和宣传能力,在圈里都是数一数二的。
思湘文化虽然没能都能拿出几部电视剧和综艺,但是和文广这样的线渠道根本没法相提并论。
中影上影的影响力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从徐声自己的情况来考虑,他是不怎么想把思湘文化推上上市的路。
首先自己不缺钱花,思湘文化就算做亏了,大不了就把公司的人遣散。
但是作为公司的员工,大部分却希望自己能够上市。
毕竟只有上市之后他们手里的期权股份才能够变现,钱这个东西,不是谁都可以拒绝的。
但是上市之后,很多事情就会变成不可控。
后世的燕京文化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流量时代,当演员导演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的很多想法都是无法制约的。
这也是徐声为什么千方百计的想要让思湘文化走出一条不同于燕京文化那条路的原因。
如果思湘文化不朝上市的路去走,就只能走项目融资的路子了。
但是这样也不是没有弊端。
首先,思湘文化如今的影响力还没那么大,公司旗下的导演艺人也远远没有足够的影响力。
单一项目想要融资,看中股票市场的资本方兴趣不会太大,那时候更多只能靠导演和艺人了。
而把思湘文化推向上市这条路的,其实还是紫霓投资那条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紫霓投资成立之初,很多的投资项目都是徐声亲自拍板,也迅速给紫霓投资攒下了丰厚的家底。
但是资本大多都是相通的,不管从软银辞职之后的林合平,还是紫霓投资后来引进的那些人,每个人都在资本圈子里有着一定的人脉关系。
当紫霓投资越做越大,这张关系网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资本都是逐利的,他们也不是没看到思湘文化的潜力。
若不是当初徐声的三个百亿电影计划,这帮人早就蜂拥而上了。
你吃了别人盘子里的蛋糕,却不想把自己盘子里的蛋糕拿出来分享,这在资本市场就是个忌讳。
所以当徐声听说有人想要推进思湘文化的融资时,才这么头疼。
可头疼归头疼,事情终归还是要解决。
融资上市也不完全都是坏事,至少思湘文化能有足够的发展资金,能去做更多的大项目。
所以徐声才选在了《哪吒》上映之后来谈融资的事情。
《哪吒》破二十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当思湘文化拿出了一这样一部投资回报比在1:6甚至更高的比例时,资本市场对思湘文化的估值如果还是之前的数字,徐声就有甩脸子的资本了。
他的策略就是拖,如果能拖到时光数码和经纪公司都能独立成长时,这样徐声就会有更足的底气。
所以《哪吒》的这场庆功宴,徐声叫上了大部分的资本方。
不过在这之前,他得先和文广上影和中影通个气,确认下对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