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他又帮助燕、刑、卫等国抵御了夷狄的入侵,诸夏感念于他的恩德,于是追随他的国家也越来越多。
所以当桓公兴兵讨伐不敬服天子的楚国时,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都倾全国之力襄助桓公。
因此,就连楚国这样幅员千里的大国也不得不向桓公认罪,躲避齐国的锋芒,尊桓公为霸主。
自桓公之后,晋楚争霸百年,然而却再未出现过像是桓公这样,能令天下诸侯全都信服的霸主了。
所以说,桓公之所以称霸,固然有武力的作用存在,但更重要的却是桓公的仁厚与信义啊!”
宰予这段话其实倒也不完全是忽悠齐侯。
齐国本就是个偏安一隅的国家,虽然国内资源丰富、民众富饶,但奈何国内无险可守、一马平川。
齐国和鲁国两个难兄难弟,国内由南到北,从东到西,全都是一览无余的大平原。
各国的战车冲起来,几天之内就能贯穿他们的国境。
要不是这个造孽的地形,战国时的齐湣王就算再怎么胡来,燕国的乐毅就算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半年之内就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
换而言之,就算乐毅真有那么狠,那后来田单怎么只用了一年多就让齐国复国了?
齐国蹲在东海的犄角旮旯里,晋国、楚国、秦国可以不断讨伐夷狄向外扩张。而齐国打完了淮夷之后,再想扩张就只能下海了。
因此他们的发展天然受限,一旦打起仗来,地形和人力两重因素都制约了他们的发挥。
齐桓公和管仲正是因为看明白了齐国的先天不足,这才想出了用称霸的方式号令天下,调用天下各国的力量去借力打力,并以此来最大化齐国的利益。
因此,桓公称霸与后面的那些霸主都有着明显不同。
桓公称霸是因为靠他自己没办法扳倒楚国。
所以便借用称霸的方式,帮助各国解决点家长里短,时不时还要‘惠’上几波,趁机聚拢人心,最后再收归己用。
而后来的那些霸主,大多是为了争个霸主的虚名,全然忘了称霸其实只是桓公用来弥补先天不足的一种手段而已。
也正是因为桓公与那些小国本质上是互利互惠的关系,所以大家才能相处的其乐融融,天子对桓公‘尊王攘夷,存亡断续’的行为也十分感动。
对于这些小国来说,跟着桓公混虽然有时候会被噶韭菜,但总得来说,人家虽然噶的多,但是惠的也多啊!
刑、卫两国被夷狄入侵,打的濒临亡国,齐桓公都能再把他们扶起来。
宋国内乱,也得靠桓公帮他们平息。
燕国被山戎入侵,齐桓公出兵帮燕国反击,一直打到孤竹才撤军。
燕庄公为此感恩戴德,非要亲自送齐桓公回国,结果一路从燕国送到了齐国境内才回去。
齐桓公看燕庄公这么懂事,于是也非常大气的表示:“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但燕侯送我毕竟是好意,我不能让他失礼了。”
于是就下令,把燕侯所到的齐国土地全都送给了燕国。
总而言之,齐桓公交朋友从来不看对方有没有钱,反正你们都没我齐国有钱。
你们敬我一尺,我敬你们一丈。
而桓公前后五次盟会为诸侯立下的规矩,也很对大家的胃口。
第一,诛杀不孝,不轻易改变继承人,不以妾为正妻。
这一条维护了各国太子的利益,所以各国的二代们都成了齐国的忠犬。
第二,尊敬贤能,培育贤才,表彰有道德的人。
这一条收买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