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天下贤士,从此以后,齐桓公一举坐稳了春秋最顶流的位子。
第三,尊敬老人,慈爱儿童,不轻慢宾客旅人。
这条收买了各国的庶民百姓,大家伙纷纷赞颂起桓公的恩德。
第四,士人的官职不世袭,公职不兼摄,选拔读书人要合格,不能专横杀戮士大夫。
这一条算是挑战了自古以来的世袭制,但又没有过于激进。
既把各国寒士的上升通道打开了,又安抚了掌握各国权柄的卿大夫们。
虽然那些世袭官职的士人肯定会反对,但他们的声量毕竟比不上那些基数庞大的普通国人。
所以对桓公个人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第五,不随意修筑堤坝,不能禁止粮食的进出口,诸侯国内凡是封爵,必须向天子报告。
这条就属于公私参半的条款了。
不随意修筑堤坝这一条,主要是为了给鲁、宋等一众位于齐国上游的国家上眼药,也是为了提前警告,先礼后兵。
我们齐国已经事先通知过各位了,谁要是敢在上游拦河设坝,捏我们齐国的水闸,小心被铁拳制裁!
而不能禁止粮食进出口,则是为了能够随时通过贸易战的方式控制住别国。
毕竟不论是哪个时期,捏住了一个国家的口粮,就等于捏住了他们的命根子。
至于封爵必须向天子报告这一条,看起来似乎可有可无,但实际上却让周天子十分受用。
在这个大家都不拿天子当回事的年代,齐国这样的大国居然还惦念着王室,这怎么能让天子不感动呢?
也正是因为齐国得到了天子的支持,所以他才能屡屡以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无论讨伐谁,齐国在道义上总是能站得住脚。
正因如此,齐桓公发动的任何战争,都不存在‘不义’的说法。
这一点虽然看起来虚头巴脑的,但实际上却是效果拔群。
周王室虽然衰微了,可面子毕竟摆在那里呢,你就算不想听从齐桓公的调遣,你总得卖周天子一个人情吧?
这会儿可还不是战国,春秋时期你把天子得罪了,天子一怒之下把你爵位削了,那岂不是大家脸上都不好看吗?
楚国虽然一口一个‘我,蛮夷也’,但人家该认怂的时候也没含湖过啊!
戎狄蛮夷哪里是那么好当的?
被开除了‘诸夏籍’的国家,大部分可没什么好下场。
齐侯琢磨着宰予的这番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他也知道以齐国的力量,不足以与晋国争锋。
所以他才竭尽所能的去争取郑、卫这些国家的支持,希望能够联合他们去对抗晋国。
但现阶段而言,这些国家之所以支持他,完全不是他齐侯有什么仁德,而是晋国实在太不当人了。
郑国背叛晋国的理由其实很单纯:谁让你不允许我冒犯天子的!
这倒不是郑国天生反骨,而是因为郑国的地理位置实在太倒霉。
郑国紧邻周王室,位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
如果这是太平盛世,身处这样的地域本来是件好事。
但偏偏乱世将至,你不往外扩张,就只能坐着等死。
所以自从周王室东迁后,郑国的一代雄主郑武公就干了一件逆大天的事。
他先后灭掉了世代负责拱卫天子的东虢国、郐国和其余八个附庸国。
而他的儿子郑庄公则充分继承了父亲郑武公‘大逆不道’的优良品质,竟然直接在需葛和周桓王干起来了。
需葛之战中,郑国以少敌多,以三军的兵力迎战周天子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