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古文解析: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2 / 5)

促而躁动,可能是温热病或风邪侵袭的表现;“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或“脉绝不至”,表示脉象过快或停止,可能是病危的征兆。

然后,岐伯探讨了脉象与四季胃气的关系。他认为,脉象应随四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如春脉微弦、夏脉微钩、长夏脉微软弱、秋脉微毛、冬脉微石。如果脉象与季节不相应,可能提示相应的脏腑出现了问题。

此外,岐伯还提到了脉象与病症预测的关系。他指出,通过脉象可以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表示如果脉象出现秋脉的特征,可能在秋季会生病;如果脉象中的秋脉特征过于明显,可能现在就已经生病了。

岐伯还强调了脉象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他认为,脉象反映了脏腑经络的气血运行状况,通过脉象可以了解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例如,“脏真散于肝,肝脏筋膜之气也”,表示肝脏的精气散布于筋膜,通过脉象可以了解肝脏的功能状态。

最后,岐伯提到了一些其他病症的脉象表现,如“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安卧脉盛谓之脱血”等,这些脉象表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

总的来说,这段内容强调了脉象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通过观察脉象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提示了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应综合考虑脉象、症状、季节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古文2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坚涩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gān),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病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三、《深度解析〈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是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论述了正常人的脉象、气血运行情况,以及通过观察脉象和气血变化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同时,该篇章还探讨了四季脉象与胃气的关系、真脏脉的出现与死亡的关系等内容,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正常人的脉象和气血运行情况

该篇章首先介绍了正常人的脉象,指出正常人在呼吸时,脉象会有相应的变化。正常人一呼一吸之间,脉象跳动五次,闰以太息,即呼吸之间的停顿,脉象跳动一次。这种脉象被称为“平人脉象”,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