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深度解析〈水浒传〉忠义的哲学意蕴》(12 / 13)

瑶坛,赤日影摇红玛瑙。早来门外祥云现,疑是天师送老君。”细致地刻画了龙虎山上清宫的神秘、庄严和仙气缭绕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关于猛兽的诗句:

“毛披一带黄金色,爪露银钩十八只。睛如闪电尾如鞭,口似血盆牙似戟。伸腰展臂势狰狞,摆尾摇头声霹雳。山中狐兔尽潜藏,涧下獐狍皆敛迹。”形象地描绘了洪太尉在山中遇到的吊睛白额锦毛大虫的凶猛之态,展现出老虎的威风凛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昂首惊飚起,掣目电光生。动荡则折峡倒冈,呼吸则吹云吐雾。鳞甲乱分千片玉,尾梢斜卷一堆银。”此句描写的是洪太尉遇到的大蛇,将蛇的灵动、强大和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加了故事的奇幻色彩。

4. 吕洞宾牧童诗: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首诗以牧童的生活为主题,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与《水浒传》整体的豪侠风格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也为紧张的故事情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九、《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的主要人物有:

1. 洪太尉:宋仁宗派去龙虎山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的官员。他刚愎自用、不听人言、狐假虎威。上山求见天师不成后,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执意打开“伏魔之殿”,放出了一百单八个魔君。回到京城后,他还吩咐从人隐瞒误走妖魔这一情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2. 张天师:即嗣汉天师张真人。这一回中他并未正面出场,只是洪太尉去龙虎山寻找的对象。洪太尉上山时,只遇到了一个倒骑黄牛的牧童,牧童告知他天师已前去禳疫。虽然对张天师着墨不多,但能看出他是一位有能力、受尊敬的道教人物,在当时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3. 道童(牧童):洪太尉在龙虎山遇到的倒骑黄牛的牧童,实际上是张天师的化身或使者。他告知洪太尉天师已去禳疫,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这一回主要是为后续梁山好汉的故事埋下伏笔,这些人物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出世。

十、《水浒传》第一回梗概:

宋仁宗嘉佑三年,瘟疫盛行,百姓民不聊生,伤损军民众多。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奏请皇帝释罪宽恩、省刑薄税以禳天灾,救济万民。但瘟疫愈发严重,参知政事范仲淹提议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在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天子准奏,命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

洪信领旨后,带着诏书、御香等,一路来到江西信州。当地大小官员出郭迎接,随后众人一同来到龙虎山下。上清宫的道众们鸣钟击鼓、香花灯烛,下山迎接丹诏。洪太尉询问天师所在,住持真人告知这代祖师号“虚靖天师”,性好清高,在龙虎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踪迹不定,难以相见。真人告知洪太尉若要见天师,需斋戒沐浴、更换布衣、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且心诚。

次日,洪太尉依言上山,途中先是遇到一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后又遇到一条水桶大小的雪花大蛇,受到惊吓。之后听到隐隐笛声,见一道童倒骑黄牛而来,道童告知洪太尉,天师已知他来,已乘鹤驾云去了京师。

洪太尉下山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执意打开“伏魔之殿”,殿内石碑上刻着“遇洪而开”。洪太尉好奇,命人放倒石碑,掘开地穴,只见一道黑气冲上天去,化作百十道金光,四散而去。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