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崇周王室,抵御北方戎狄和南方楚国的入侵。这一口号得到了各诸侯国的响应,齐国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
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齐桓公率领诸侯多次出兵抗击戎狄的入侵。公元前 664 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率领齐军救援燕国,打败了山戎,并一直追击到孤竹才返回。公元前 661 年,狄人攻打邢国,齐桓公又率领诸侯救援邢国,并帮助邢国迁都到夷仪。公元前 660 年,狄人再次攻打卫国,卫国几乎亡国。齐桓公率领诸侯救援卫国,并帮助卫国重建家园。齐桓公的这些行动,得到了各诸侯国的尊敬和赞扬,也巩固了他的霸主地位。
三、宋襄公图霸
(一)宋襄公的仁义之名
宋襄公,名兹甫,是宋国国君。宋襄公以仁义着称,他在即位之前,就曾经让国于他的哥哥目夷。目夷推辞不受,于是宋襄公即位。宋襄公认为自己是仁义之君,应该以仁义治国,以仁义服人。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公元前 639 年,宋襄公在鹿上召集齐、楚两国会盟,试图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在会盟中,宋襄公以盟主自居,要求齐、楚两国承认他的霸主地位。然而,楚国却在会盟中劫持了宋襄公,并以此要挟宋国。后来,在鲁国的调停下,宋襄公才被释放。
(二)泓水之战
宋襄公并不甘心失败,他认为自己是仁义之师,一定会得到上天的眷顾。公元前 638 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双方在泓水展开决战。
在战争中,宋襄公坚持“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的仁义原则,等楚军渡过泓水、排好阵势后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身受重伤。泓水之战后,宋襄公的霸业彻底失败。他的仁义之举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也成为了后人的笑柄。
(三)宋襄公的历史评价
宋襄公的仁义之举虽然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和批评,但也有一些人对他表示了赞赏和敬佩。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宋襄公说:“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宋襄公的仁义之举虽然在当时没有取得成功,但他的精神却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后来的历史中,也有一些人以宋襄公为榜样,坚持仁义之道,虽然他们也没有取得成功,但他们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四、晋文公称霸
(一)晋文公的流亡生涯
晋文公,名重耳,是晋国国君。重耳早年因内乱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先后游历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在流亡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结识了许多有才能的人。
重耳在狄国居住了十二年,后来因为狄国发生内乱,他又被迫离开狄国,前往卫国。在卫国,重耳受到了卫文公的冷落,只好继续前行。在齐国,重耳受到了齐桓公的礼遇,并娶了齐桓公的女儿齐姜为妻。在齐国,重耳生活安逸,一度失去了进取之心。后来,在齐姜和狐偃、赵衰等人的劝说下,重耳又离开了齐国,前往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等地。在楚国,重耳受到了楚成王的礼遇,楚成王问重耳将来如果回国即位,将如何报答楚国。重耳回答说:“如果将来晋楚两国交战,我将退避三舍。”
(二)晋文公的回国即位
公元前 636 年,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整顿吏治,重用贤能,如狐偃、赵衰、先轸等人。他还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