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贤良”“赏功劳”“举善援能”等政策,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在经济上,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鼓励商业贸易。他实行“通商宽农”“轻关易道”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扩充军队,实行“作三军”,将晋国军队分为上军、中军、下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还注重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的素质和作战能力。
(三)城濮之战与践土之盟
晋文公在位期间,先后在城濮之战和践土之盟中大败楚国,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公元前 632 年,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率领晋军救援宋国,与楚军在城濮展开决战。
在战争中,晋文公巧妙地运用“退避三舍”的策略,诱敌深入,然后集中兵力大败楚军。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在践土之盟中,晋文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与齐桓公的口号如出一辙。这一口号得到了各诸侯国的响应,晋国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
五、秦穆公霸西戎
(一)秦穆公的崛起之路
秦穆公,名任好,是秦国国君。秦穆公在位期间,积极向东方扩张,但由于受到晋国的阻挡,始终未能成功。于是,秦穆公转而向西发展,开拓疆土。
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贤能之士,积极发展经济和军事。他采取“由余之谋”,向西戎派遣使者,了解西戎的情况。然后,秦穆公根据西戎的弱点,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先后灭掉了十二个西戎小国,开辟了千里疆土,使秦国成为了西方的霸主。
(二)秦穆公与晋的关系
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非常复杂。一方面,秦穆公曾经多次帮助晋国,如护送晋惠公回国即位,帮助晋文公回国即位等。另一方面,秦穆公又与晋国发生了多次战争,如崤之战等。在崤之战中,秦国军队被晋国军队伏击,全军覆没。秦穆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向晋国谢罪,并与晋国修好。
(三)秦穆公的历史评价
秦穆公虽然在西方称霸,但他始终未能在中原地区取得重大突破。他曾多次试图东进,但都被晋国所阻。然而,秦穆公的努力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秦穆公说:“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六、楚庄王问鼎中原
(一)楚庄王的即位与改革
楚庄王,名熊旅,是楚国国君。楚庄王即位初期,三年不理朝政,整日饮酒作乐,以观察群臣的忠奸。后来,在伍举、苏从等人的劝谏下,楚庄王开始励精图治。
楚庄王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整顿吏治,重用贤能,如伍举、苏从、孙叔敖等人。他还实行“罢淫乐,听政”“所诛数百人,所进数百人”等政策,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在经济上,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鼓励商业贸易。他实行“通商宽农”“轻关易道”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扩充军队,加强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还注重军事战略,采取了“远交近攻”“联齐抗晋”等策略,使楚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二)邲之战与问鼎中原
楚庄王在位期间,先后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国,确立了楚国的霸主地位。公元前 597 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出兵救援郑国,双方在邲展开决战。
在战争中,楚庄王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大败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