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燕文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清晰地指出了燕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潜在的危机。他向燕文侯阐述道,燕国虽然与秦国相距较远,看似暂时没有直接的威胁,但如果赵国被秦国攻破,燕国将失去南方的屏障,直接暴露在秦国的兵锋之下。
苏秦进一步解释说,赵国作为燕国的近邻和重要的战略伙伴,其安危直接关系到燕国的存亡。一旦赵国沦陷,秦国的势力将迅速向北扩张,燕国届时将孤立无援,难以抵挡秦国的强大进攻。
为了让燕文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苏秦还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因孤立无援而亡国的例子,以生动的故事和惨痛的教训警示燕文侯。
燕文侯被苏秦的言辞所打动,他开始意识到燕国不能再置身事外,必须积极参与到抗秦的联盟中来。然而,燕国的国力有限,燕文侯对于参与合纵联盟仍存在一些顾虑,担心燕国在联盟中承担过重的责任和风险。
苏秦敏锐地察觉到了燕文侯的担忧,他向燕文侯保证,燕国在合纵联盟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不会承担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义务。同时,他还向燕文侯描绘了合纵成功后燕国可能获得的利益,如稳定的周边环境、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安全的发展空间。
继续阅读
最终,燕文侯被苏秦的真诚和智慧所折服,决定资助苏秦,让他去游说其他国家,为燕国的未来谋求更多的保障和发展机遇。
2. 说赵肃侯
苏秦接着来到赵国。赵国是当时的强国之一,在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实力。然而,面对秦国的不断扩张,赵国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苏秦向赵肃侯阐述了合纵的好处,他以详细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可行性和优势。
苏秦首先强调了赵国在地理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他说:“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
苏秦接着分析了秦国的进攻策略和六国各自为政的弊端,他指出:“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必中于赵矣。”
为了让赵肃侯更加坚定合纵的决心,苏秦描绘了合纵成功后的美好前景:“今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
赵肃侯听了苏秦的话,深以为然。他意识到,合纵不仅是赵国对抗秦国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选择。于是,赵肃侯封苏秦为武安君,给他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让他去游说其他国家,推动合纵联盟的形成。
3. 说韩宣王
苏秦来到韩国。韩国地处中原,土地肥沃,兵强马壮,曾经也是战国七雄中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秦国的不断进攻下,韩国逐渐衰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苏秦对韩宣王说:“韩北有巩、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商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苏秦先充分肯定了韩国的军事优势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