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让韩宣王认识到韩国并非弱小可欺。然而,他话锋一转,指出了韩国在面对秦国时的困境。
“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大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孰计之。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
苏秦的言辞犀利而直接,让韩宣王深刻认识到向秦国屈服的耻辱和后果。韩宣王听了苏秦的话,勃然大怒,决定与秦国断绝关系,加入合纵联盟,以扞卫韩国的尊严和利益。
4. 说魏襄王
苏秦来到魏国。魏国曾经是战国初期的强国,但在与秦国的长期战争中,国力大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苏秦对魏襄王说:“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有淮、颍、煮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然衡人怵王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魏,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耻之。”
苏秦先赞扬了魏国的地大物博和人口众多,强调魏国具备强大的实力和潜力。然后,他严厉谴责了那些主张向秦国屈服的人,指出这种行为是对国家和君主的背叛。
接着,苏秦进一步分析了向秦国屈服的危害:“臣闻越王句践战敝卒三千人,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制纣于牧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奋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句践、武王远矣,今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以效实,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孰察之。《周书》曰:‘绵绵不绝,蔓蔓奈何?豪牦不伐,将用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壹意,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继续阅读
魏襄王听了苏秦的话,深受触动,意识到魏国不能再一味退缩,决定加入合纵联盟,与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
5. 说齐宣王
苏秦来到齐国。齐国是东方的强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战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
苏秦对齐宣王说:“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莫能当。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
苏秦先对齐国的地理优势、军事力量和经济繁荣进行了一番赞美,强调齐国的强大实力。然后,他指出齐国向秦国屈服是一种耻辱的行为。
“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