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宋辽澶渊之盟:和平的开端(2 / 5)

信心满满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之中。原本高昂的士气如同被刺破的气球,瞬间瘪了下去,士兵们的眼神中也充满了迷茫和失落。

尽管第一次北伐遭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但宋太宗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几年之后,他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也就是雍熙北伐。在这次北伐中,宋军同样是雄心勃勃,期望能够一雪前耻,成功收复失地。然而,事与愿违,宋军在岐沟关等一系列战役中再次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这两次北伐的失败,对于宋朝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宋朝对辽国的军事优势在这两场战争之后丧失殆尽,从此不得不转为全面防御的态势。宋军将士们在经历了这两次惨痛的失败后,对辽国也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如同阴影一般笼罩在他们心头,影响着他们在后续面对辽国时的作战表现。

而辽国方面,在成功抵御了宋朝的这两次北伐之后,士气大振。辽国的统治者们看到了宋军的弱点,也察觉到了宋朝此时的外强中干。于是,辽国开始频繁地对宋朝边境进行侵扰。他们的骑兵如同草原上的狼群一般,来去如风,时常越过边境南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宋朝边境村庄在辽国骑兵的铁蹄之下被焚毁,百姓们流离失所,被迫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园,四处逃亡。农田也因为无人耕种而荒废,原本繁荣的边境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宋朝军队虽然在边境地区设有防线,但是面对辽国骑兵那突然而来的袭击,往往显得疲于应对。而且,由于之前北伐的失败,宋朝军队在心理上对辽国也存在着一定的畏惧情绪,这种情绪在一些细微之处就能体现出来,比如在面对辽国小规模的挑衅时,宋军有时会表现得过于谨慎,甚至有些畏缩不前,生怕再次引发大规模的战争而遭受更惨重的失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岁月悠悠,转眼间便到了宋真宗赵恒即位之时。宋真宗即位之初,宋朝内部就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在经济方面,虽然经过前期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连年的边境战争,军费开支如同一个无底洞一般,庞大得惊人,给宋朝的财政带来了极其沉重的负担。朝廷每年都要从国库中拿出大量的钱财来维持军队的运转、购买武器装备以及支付士兵们的军饷等。每一次战争的筹备,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资和钱财,从精良的兵器打造到充足的粮草储备,无一不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而且,战争一旦打响,人员的伤亡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比如对士兵家属的抚恤等,这也进一步加重了财政的压力。

在政治方面,朝廷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派别,这些派别对于如何应对辽国的威胁持有不同的观点,彼此之间争论不休。一些大臣主张继续加强军事防御,他们认为应该通过修筑更多坚固的堡垒、扩充军队的规模以及提升士兵们的作战能力等方式来抵御辽国的入侵。他们觉得只有自身的军事力量足够强大,才能够让辽国不敢轻易进犯。这些大臣们往往强调军事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在面对辽国的威胁时挺直腰杆。而另一些大臣则认为应该与辽国进行和谈,他们主张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边境争端。在他们看来,继续战争下去只会让宋朝陷入更深的困境,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社会层面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他们考虑到连年的战争已经让百姓们苦不堪言,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如果继续战争,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危及宋朝的统治根基。宋真宗本人在面对辽国的威胁时,内心也是十分矛盾的。他一方面担心辽国的大规模入侵会危及宋朝的统治根基,毕竟辽国的军事力量不容小觑;另一方面,他又害怕继续战争会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陷入更深的困境,让百姓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他在宫廷的朝堂之上,时常听着大臣们的争论,眉头紧锁,内心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