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宋辽澶渊之盟:和平的开端(3 / 5)

就在这种紧张而又复杂的局势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南侵行动。他们企图通过这场战争来获取更多的利益,进一步威慑宋朝,让宋朝在面对辽国时更加畏惧,从而能够在未来的谈判桌上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他们深知宋朝此时的内外困境,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可以通过军事手段来逼迫宋朝做出更大的让步。

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自率领大军南下,这支大军号称二十万之众,气势汹汹,兵分两路,一路从幽州出发,一路从保州出发,如同两把锐利的钢刀,直逼宋朝边境。辽国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凭借着其强大的骑兵优势,迅速突破了宋朝边境的一些防线,深入宋朝境内。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百姓们惊恐万分,四处奔逃。村庄里的鸡飞狗跳,人们惊慌失措地收拾着仅有的家当,拼命地往远处跑去,生怕被辽国的铁骑追上。田野里的庄稼也被践踏得不成样子,原本丰收在望的景象瞬间化为泡影。

宋朝边境守军在得知辽国大军南侵的消息后,纷纷向朝廷告急。那一封封告急文书如同雪花一般,纷纷扬扬地飘向了汴京的朝廷。宋真宗接到警报后,顿时惊慌失措,脸色变得煞白。他在宫殿里来回踱步,心中慌乱不已,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朝廷内部也瞬间陷入了一片慌乱之中,大臣们对于是战是和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主战派的大臣们言辞激烈,坚决主张抵抗,认为宋朝不能示弱于辽国;而主和派的大臣们则忧心忡忡,强调战争的风险和代价,力劝宋真宗尽快和谈。

以寇准为首的一些大臣坚决主张宋真宗御驾亲征,他们深知此时只有皇帝亲临前线,才能够真正鼓舞士气,扭转宋军在心理上对辽国的畏惧情绪,从而有可能击退辽国的入侵。寇准言辞恳切地对宋真宗说:“陛下,如今辽国大军来犯,形势危急,唯有陛下御驾亲征,方能让将士们士气大振,拼死抵抗,否则,我军恐难有胜算。”寇准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他深知这是扭转战局的关键一步。而另一些大臣则极力反对御驾亲征,他们担心宋真宗的安危,认为皇帝乃一国之尊,不应该亲身涉险。他们主张立即与辽国进行和谈,通过割地赔款等方式来换取和平。他们觉得宋真宗的安全至关重要,一旦皇帝有个闪失,宋朝将会陷入更大的混乱。

在寇准的极力劝说下,宋真宗最终还是决定御驾亲征。宋真宗率领大军从汴京出发,踏上了前往澶州前线的征程。在行军途中,宋真宗的内心依然十分忐忑,他不停地在心中盘算着这场战争的胜负可能性,多次想要打退堂鼓。每一次马蹄声响起,每一次风吹草动,都能让他的心跳陡然加快。他望着远方,心中想着即将面对的辽国大军,不禁有些瑟瑟发抖。但在寇准等大臣的不断鼓励下,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当宋真宗到达澶州南城时,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澶州城被黄河分为南北两城,北城直面辽国大军,形势最为严峻。而宋真宗却不敢渡过黄河前往北城,他担心自己的安危,毕竟辽国大军就在眼前,那震天的喊杀声仿佛都能穿透黄河的波涛传过来。寇准再次力劝宋真宗渡过黄河,他言辞激昂地说:“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在寇准的强烈要求下,宋真宗终于鼓起勇气渡过黄河,来到了澶州北城。

宋军将士们看到皇帝亲临前线,顿时士气大振,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他们仿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与辽国大军决一死战。而此时,辽国大军在进攻澶州北城时,也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宋军凭借着澶州城的坚固防御工事,以及士兵们高昂的士气,多次击退了辽国的进攻。城墙上的宋军士兵们手持兵器,严阵以待,他们目光坚定,毫不畏惧地面对